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内部的良好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它也是正在不断得到研究应用和发展的污水处理实用技术。因其具有效率高,投资、运行及维护费用低,适用面广,耐冲击负荷强等优点,随着对该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不断取得应用实践经验,将在污染控制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4.1国外研究现状

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可追溯到1903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这个被认为世界上第一处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连续运行直到1992年,1953年,德国的MaxPlanck研究所首例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该研究所的Seidel博士在研究中发现芦苇能有效地去除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根据Seidel的思路,荷兰于1976年开发了一种现称为LelysttadProcess的大规模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占地lha的星形表面流湿地,水深0.4m,随后大量的这种湿地在荷兰建成。

20世纪60年代末,Seidel和Kickuth合作由Kickuth于1972年提出根区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掀起了人工湿地的研究和应用热潮。

人工湿地在发达国家兴起,其技术Et趋完善,到21世纪初,在美国有600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嗍,在丹麦、德国、英国各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主要为地下潜流湿地)系统在运行,新西兰也有8O多处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

北美2/3的湿地是自由表面流湿地,其中一半是自然湿地,其余为人工自由表面流湿地。自然湿地水力负荷小于人工湿地,系统水深范围一般为30—40cm。

在欧洲应用较多的则是地下潜流系统,特别是在一些东欧国家应用较广泛。

4.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进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研究较晚,“七五”期间才开始对人工湿地研究,直到“九五”期间才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首例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研究工作开始于1987年,由天津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建成了芦苇湿地工程,占地6ha,处理规模为1400m3·d-1。1990年于深圳白泥坑又建成了湿地污水处理示范系统,占地0.84ha,处理规模为3100m3·d-1,出水可以达到二级处理水平”。1993年由武钢大冶铁矿承建,湖北省环保所、大冶铁矿、黄石市环境监测站合作在大冶铁矿炸药车间建立面积为200m2的中试性人工湿地,用于处理铁矿炸药车间排放的含氮污水。

5人工湿地系统的发展趋势

5.1加强污水净化机理研究

人工湿地作为一项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对其处理机理、影响因素认识还没有十分全面,因此经常由于设计不当使得出水达不到要求或不能达标排放,有时人工湿地甚至还会成为污染源”,所以要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发挥良好作用。

5.2开发数据库和设计指南

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湿地规模、负荷率、几何布置、植物种类构成及废水的类型构成等变化很大,因而对人工湿地很难有统一的设计和运行参数。为此,美国的EPA目前正大力开发北美的人工湿地数据库和地方数据库,以减少重复劳动和改良传统的设计方法。此外,美国EPA出版发行了一些有关湿地的设计导则和指南,但这只是初步的一些成果,还有必要更细致地研究不同地区特征和运行数据,以便在将来的建设中提供更合理的参数。

5.3发展中国家应用湿地技术潜力巨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温带或亚热带气候,利于形成较好的湿地系统。

5.4改良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目前仍然属于一项热研究但不十分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世界各个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对其加以完善、改良,将一些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引入人工湿地。如北美湿地公司借鉴污泥回流技术和鼓风曝气开发了循环湿地工艺和通风强化床工艺。这些工艺目前已被成功应用于数年前还被认为不适宜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地区(气候太冷或污水浓度太高)。除了对现有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研究以改良和优化工程设计参数外,对系统的长期运行能力和管理问题也正在得到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