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阐述

土壤是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根本,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到世界水平的40%左右,近年来,纵观我国土壤污染情况,情势非常严峻。土壤污染物超标定位数是 19.4%,其中重金属等无机物污染所占比例高达82.8%,直接给我国造成了200亿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影响生态平衡以及食品安全的重大课题。为了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加大土壤污染治理的力度,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土壤污染问题。随着我国中央一号文件的提出,已经将土壤污染治理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管理的层面上,并不断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落实。

二、土壤修复技术

在土壤污染中,重金属等无机物污染是最主要的污染源,所占比重高达 82.8%,所以以下将主要针对重金属污染介绍了三种修复技术。

(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的主要技术原理就是运用物理技术将污染物从土壤介质中分离出来。一般情况下,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分离技术、热力学修复技术、热解吸修复技术、真空/蒸气抽提修复技术、固化/填埋修复技术、玻璃化修复技术以及冰冻修复技术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热力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实施周期时间短,各种污染物都可以进行处理,但是缺点是处理工程非常大,随之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处理成本也就非常高。

(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的主要技术原理就是运用化学手段来破坏污染物的化学成分,例如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从而达到降低污染物浓度 的目的。化学修复技术一般包括化学改良技术、化学氧化技术、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技术、化学淋洗技术、溶剂浸提技术以及电动修复技术。与物理修复技术相比,土壤污染的化学修复技术发展比较早,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化学改良技术中的固化—稳定化技术,这种技术被美国环保署称为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的最佳技术。

(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运用有机物与有机污染物进行共
代谢,从而来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两种。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发展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一种技术,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展了有机胂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来修复污染土壤,目前,正在发展微生物修复与其他现场修复工程的嫁接和移植技术,以及具有针对性强、高效快捷、成本低等优点的微生物修复设备,以实现微生物技术工程化的应用。

三、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选择

众所周知的是,土壤修复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土质处理技术,有时候土壤修复项目必须采取多种修复技术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必须结合具体土质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土壤修复技术,不能太过于教条,导致土壤修复项目不能成功修复。对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原则归纳为以下几类:

(1)因地制宜原则。在污染土壤修复项目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实施污染土壤修复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现场项目的土质状况以及污染土壤的来源,针对具体的项目制定具体的土壤修复方案。在实际污染土壤修复项目中考虑的因素众多,涉及多种污染因子污染的土地则要综合考虑土壤修复处理技术。结合当前已完成的土壤修复项目,可以得知当前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污染土壤环境条件、污染物的源头和危害性、土壤的金属离子浓度、土壤的化学及物理性质以及受污染土质的有效期等等。因此,在制定污染土壤修复项目方案时,要密切结合污染因素成因和污染物组成制定符合项目实际的修复方案,要符合因地制宜的修复原则。

(2)可行性原则。根据不同的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必须选择可以满足条件的土壤修复技术。在制定污染土壤修复项目方案时,必须考虑项目的经济效应和技术可行性。有的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则不能选择费用较高的修复技术手段,在实际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还要结合土壤的治理工艺和经济承担能力,修复费用不能超过预算。此外,技术可行性是土壤修复项目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必须结合污染土壤的成本和预判治理效果,制定符合实际需要土壤修复方案。

(3)保护耕地原则。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接近 0.1亿km2,主要污染源来自于工厂废水、农药废弃物、化肥等等。鉴于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国情,在实施土壤修复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对耕地进行保护,避免修复处理后造成二次污染,导致土壤内肥料全部流失,造成土壤丧失生产供应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严格控制污染土壤的处理过程,选择最合理最科学的修复方案。在处理污染土壤时,选择合理的修复方案和修复药剂,并做好污染后的防治工作,修复现场规范施工,加强监管,避免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