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出现的越来越多,结合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当城市出现大雨或是特大暴雨时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甚至会出现“城市看海”的现象。因此,这种情况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倡导建立“海绵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快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海绵城市”的主旨是使城市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面对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可以及时的应对,提升应对能力。因此,“海绵城市”也可以成为“水弹性城市”。而在国际上,人们则称“海绵城市”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人工湿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发现,人工湿地的发展和相关的景观建设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在一定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基质填料混合组成填料床,并在填料床表面种植具有出来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污水则在调料缝隙或床体表面流动。这样的人工湿地也成为构造湿地。人工湿地可用于修复自然湿地破坏,改善水质,调节洪水,生产食物及纤维等。人工湿地一般由以下的结构单元构成:底部的防渗层;由填料、土壤和植物根系组成的基质层;湿地植物的落叶及微生物尸体等组成的腐质层;水体层和湿地植物。在实际的运用中湿地的构造要根据湿地的使用目的而定,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均可纳入广义的人工湿地概念中。

二、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是多孔弹性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海绵城市即LID建设便是指利用海绵这一特性对城市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处理,以自身弹性来增强抵抗雨水洪涝灾害能力。海绵城市主要由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被草沟、生态滞留区等部分构成,主打“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措施,来提升城市排水系统,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及提高水的利用率,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海绵城市主要特色如下:
1.有效控制径流量
  普通城市的排水系统往往是一种“快排”模式,即径流量通过简单下渗和蒸腾挥发减少一部分后,将直接向外排放 80%。而海绵城市则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将一大部分雨水下渗,利用蓄水池、雨水湿地等对一部雨分水加以集蓄利用,再通过自然蒸发,最终使得排放量少于 40%。
2.有效去除径流悬浮物(ss)
   海绵城市是一种从源头控制,通过分散的、小规模蓄水设施,在控制径流量的同时解决初期雨水的污染。其去除污染物的数量跟控制径流量息息相关。据数据表明,LID的年悬浮物总量的去除率一般可达40%-60%。

3.绿化面积大
  普通城市道路的特点就是硬化面积大、绿化面积小,绿化仅限于道路中央分车带小块绿地。而海绵城市则是以生态为主,包含雨水花园、生态湿地、植草沟等绿地,绿化范围广、生态效果显著。
4.采用弹性结构
   普通城市道路结构就是简单的半刚性基层;雨水排水方面,是通过各种雨水篦收水,然后通过小雨水管再汇集到总雨水管。这种简单的道路排水系统极易出现水安全问题而且路面污染程度也很大。而海绵城市则采用弹性结构,因地制宜地设计透水铺装,在道路绿带设置雨水花园,在人行道设置生态树池,还在道路外设生态草沟。以一种柔性结构系统补充原始的刚性结构系统。

  1. 景观观赏价值高

海绵城市采用的雨水调蓄装置(包含雨水花园、生态池等)运用景观化设计处理手段,采用乡土植物进行植物空间及色彩搭配成为花园的主角。雨水花园使得城市雨洪管理设施换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自然及艺术气息。除了具有雨水调蓄功能外,还赋予了城市更高的景观观赏价值。

三、人工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水环境与绿地生态受到了巨大影响,国内许多城市饱受洪涝和缺水问题的双重困扰。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行,湿地作为城市之肾,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城市建造的人工湿地在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城市内涝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打造了候鸟的栖息地,实现了植物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场所,具有巨大的生态文化价值。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各有优缺点,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往往采用多种湿地组合的方式建成湿地公园,发挥其综合作用。

总之,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的现状下,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基于海绵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环境土地资源使用压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倡导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策和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