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田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农田土壤受污染率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的不足 5% 上升至目前的 19.4%。农田土壤污染的三大污染源是化肥、农药、农用地膜、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过量、不合理使用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所以土壤修复迫在眉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表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土壤污染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了系统研究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3个地级以上城市规划区表层土壤1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污染水平和暴露风险,收集了18895个表层和4675个深层土壤样品的分析数据;利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综合污染指数(IPI)对土壤微量元素的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采用相关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量化了居民暴露于城市土壤的健康风险。包含全部省会城市193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辽宁省(10)、吉林省(6)、黑龙江省(4)、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10)、山东省(17)、上海市、江苏省(13)、浙江省(10)、福建省(7)、广东省(9)、海南省(3)、陕西省(5)、山西省(9)、河南省(15)、内蒙古自治区(3)、湖北省(12)、湖南省(8)、江西省(6)、安徽省(11)、云南省(2)、贵州省(1)、四川省(10)、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5)、甘肃省(4)、青海省(1)、宁夏回族自治区(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西藏自治区(1)。

农田土壤污染会导致植物体内积累污染物,然后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人类食用了含有残留农药的食品后,农药转移到人体内,经过长期积累会引起人体内脏机能受损,造成慢性中毒,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农田土壤污染破坏植物、土壤动物(如蚯蚓)和微生物(如根瘤菌)的生长和繁衍,影响正常土壤生态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养分转化和肥力保持。污染物在土壤中可能会发生转化和迁移,继而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及大气环境,从而影响其他环境介质质量。

对于农田土壤污染的防治对策,相关学者进行了研究。土壤一旦被污染,要想清除其中的污染物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土壤污染预防要优于土壤污染治理。根除污染来源,控制源头,是避免和解决农田土壤污染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未被污染的农田土壤,治理已被污染的农田土壤,是农田土壤污染全面防治的必行之路。

需开展区域环境连片整治和土水气的综合治理,做好源头治理工作。一是强化灌溉水源质量监控工作,加强农田与周边河流、灌渠综合治理,做好灌溉水渠河道污染底泥清理与治理,严控未经处理和处理不达标的污水灌溉农田。二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研制开发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做到科学用药;根据虫情、作物种类和生长情况合理选用农药,减少农药的使用范围和次数,改进施药方法,提高施用效果。三是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化肥、有机肥质量监控,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化肥与有机肥比例合理;改进施肥技术,如铵态肥料和尿素深施,磷肥按照旱重水轻的原则集中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是严格实行农用地膜生产标准,推广可降解农膜或可回收农膜,降低农用地膜在农田土壤中的残留量,严控农用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同时,鼓励使用可降解农膜,加强废旧农用地膜的回收利用,采取相关措施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把残膜的危害降至最低。

另外,应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采取秸秆还田、生物固氮、轮作倒茬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把种植业、牧业、林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环境合理性和低能耗新型综合现代农业可持续的发展体系,积极推进试验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