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0s开始系统性研究以来,人工湿地研究日趋深入,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CW)继承了湿地的水陆交汇处概念,参与了人为因素,由人工构筑而成。人工湿地是指在自然或半自然净化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处理技术,是一种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的、且底部封闭,并有选择性植入水生植被的水处理生态系统,水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是主要目的。作为一种生态水处理方式,人工湿地与传统水处理方式相比具有投资低、运行费用少、耗能低,且管理水平要求不高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来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暴雨径流、富营养化水体等,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存在占地面积较大、效率不高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

 一、人工湿地的发展历程

德国较早系统地开展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应用。1953年Seidel研究发现芦苇能去除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污水中的细菌在通过芦苇床时消失,且芦苇及其他大型植物能从水中吸收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在此基础上Kiehuth提出了“根区法”,1974年,完整的人工湿地在德国Liebenburg-Othfresen建成。目前,人工湿地技术已在全球广泛应用。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对人工湿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后来居上,发表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大研究国家。我国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应用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2000年以前为起步探索阶段。随着生态治理技术的发展,开始了稳定塘、土地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的研究。1990年,在深圳白泥坑建设了生产性的人工湿地用于污水处理,并以此为基地开展了湿地内部生物降解动力学、水力学等相关研究。(2)2000-2009年为迅猛发展阶段。随着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项目的实施,我国人工湿地研究及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论文数量迅速增加,研究范围涉及到重金属、藻类、藻毒素、农药和酞酸酯等污染物的去除,人工湿地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造纸废水、矿山废水、养殖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污水的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处理,湖泊河流等水体的生态修复,小流域综合整治等。(3)2009年至今为规范应用阶段。城乡与住房建设部和环境保护部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发布了人工湿地相关技术规范,人工湿地在我国各类水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将水处理人工湿地与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相结合,既强调水处理效果,也注重景观与生态效应。

二、人工湿地的应用与优势

人工湿地选取的基质种类、粒径不同,导致内部水力特性不同,局部微环境存在差异,微生物群落结构各有特色,同时,不同的基质对污染物的截留吸附效能也不同,从而影响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张翔凌等研究了不同组合的沸石、无烟煤、蛭石、高炉钢渣、生物陶粒等填料对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处理效果影响,结果表明组合填料的种类、装填顺序和装填方式对净化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组合填料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较单一填料都有所提高;由上至下依次填充无烟煤、生物陶粒、沸石的组合填料具有较好的脱氮功能;由上至下依次填充无烟煤、蛭石、钢渣的组合填料具有较好的除磷功能。不同粒径的沸石、无烟煤、砾石人工湿地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差异显著,去除效率最高的分别是1~2mm沸石和2~4mm无烟煤。以给水厂脱水铝污泥泥饼作为潮汐流人工湿地的填料,在处理养殖废水时,COD、氨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0%、90%和90%以上。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处理技术,不仅改善水质,还具明显生态效益。鉴于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厂尾水、城市黑臭水体、农村污水的治理及河道、湖泊的治理与修复保护等方面有广大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