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工作的发展包括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两个方面,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同时做好这两方面工作。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土壤修复是重要的治理内容,也是污染治理的重要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发展趋势。

1. 环境友好型发展趋势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应用中需要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资源,比如太阳能资源,提升土壤中微生物资源的修复能力,进而实现土壤的自我修复,这也是当前土壤污染修复的重要的方式和主要发展方向。如果耕地土壤受到污染,为了提升土壤的修复能力,需要对农作物生产中的外在元素进行消除,使土壤功能得到保障,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提升无公害土壤修复技术的重视,加大资金以及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土壤污染的修复优势,并降低成本目标。在常规生物修复研究中,需要保证修复技术生物种类以及品种的合理性,针对不同土壤污染情况采取合理的修复方式,并将其作为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这些技术的研究中,可以采用细胞工程、生物酶工程等多种工程技术方式,保证土壤修复效率,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有利条件。

2.联合土壤综合修复发展趋势

污染土壤中涉及到的污染物非常多,而且造成的污染类型也比较多,因此造成的污染程度不同。通过对当前土壤类型的分析可知,土壤种类多,性质以及生物结构不同,部分土壤的污染程度大,范围广,如果随着土壤污染物渗透到水中,将使污染的范围扩大,土壤修复难度也会加大。由此可知,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单项修复技术的优势发挥难度会加大,随着联合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效解决单项修复技术难题。在综合土壤修复工作中可以采用多种植物组合的综合修复方式。

3.原位土壤修复发展趋势

如果原有土壤受到污染,需要将这些被污染的土壤挖掘出来,向其他地方转移并进行净化。这种技术形式是一种离场异位修复方式,但是在修复过程中需要的成本比较高,而且主要用于对表层土壤和水的修复,对于深层土壤和水的修复能力弱。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原位修复技术进行,实现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进行修复。比如可以采用原位纳米零价铁技术、稳定化技术或者生物修复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需要以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为核心,为土壤修复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在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方面主要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三种修复形式,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工农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土壤修复研究现状来看,任何一种修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不足,难以广泛推广和应用,因此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保证土壤修复工作的普适性,促进修复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