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环境问题,我国土壤污染现状更为严峻。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的研究重点。土壤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等工业化国家为解决工矿企业遗留、搬迁等形成的“棕色地块”,陆续启动了污染场地、农田土壤、矿业开发污染土壤的治理项目,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应运而生。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超级基金(Superfund)”项目用以支持土壤污染治理,研发了一系列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并逐渐进入产业化阶段。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壤污染现状更为严峻。《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近20%,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采矿区等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高于30%,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对土壤污染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技术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设备化能力薄弱,产业化程度很低,与国际上先进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由于其在城市发展转型、区域产业布局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国内外文献与专利报道,检索到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类型很多,但大多数是在原创技术基础上经过改进和调整的衍生技术。因此,参照国内外的技术分类方法,对改进、调整及组合了的衍生技术进行归类和剔除,并兼顾各类技术的重要性和典型性,筛选出12种重要技术。

另外,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耕地近1/5的超标率,这要求我国修复技术发展与选择时,要充分重视农田土壤的修复与风险防控。近年来,以钝化(稳定化)、植物修复、生物修复为代表的农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论文发表量较高,且随着我国科技部、环保部和农业部等对农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提供了持续性资助,国内外在技术研发上差距不大。但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国内外农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普遍存在成熟度低、技术实用性差、成本较高等问题,技术研发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辅以小规模田间实验,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因此,针对我国农田污染土壤面积大、土壤理化性质与污染物差别显著等问题,应以风险防控与安全利用为目标,着重解决技术的适用性与成本等难题。

与水、气介质相比,土壤具有更显著的生态环境特征,因此在未来技术体系构建中,应更注重考虑我国的国情要素,在技术范围选择时,要充分体现农田土壤的修复与生态风险防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应重点研发抽提脱附、生物修复、植物降解、电动力修复、稳定化、化学清洗、植物萃取、植物阻隔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别满足推广、示范和储备等层面的需求。